航拍下的舍米湖村。(全媒体记者张正宇 摄 )
舍米湖是土家语,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小山坡。7月6日,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党支部书记彭南清一边用土家语唱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,一边把土家语歌词翻译成汉语。他告诉记者,舍米湖村现在还有近30位老人能说土家语,部分少年儿童在百福司民族小学学习、传承土家语。
舍米湖村位于湖北省最西南边陲,地处鄂、湘、渝三省(市)交界之接合部。舍米湖村只有4个民族,土家族人最多,占全村总人口的95%,苗族占4%,汉族、侗族占1%。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,182户,684人。在舍米湖,因为人数少,汉族变成了“少数民族”,虽然各民族人数不等,但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长足发展。
从广西钦州市嫁到舍米湖的汉族姑娘黎梅围,今年6月当选为村委委员,实现村“两委”老中青结合,年龄结构上进一步优化。她说:“我虽然是一个外地人,但感觉到这里像一个大家庭,大家团结一心干事创业,让舍米湖村不断变美变好。乡亲们信任我,选我当村干部,我一定履职尽责,努力把舍米湖建设得更好。”
“舍米湖村土家族人最多,土家人热情好客、勤劳善良、选贤任能的特点充分彰显出来,与其他几个民族团结一心、抱团发展,在小康路上奋勇前行。”彭南清说。
在村“两委”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下,该村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,保护和传承特色民居、楠木林、摆手舞,一个文化底蕴深厚、景色迤逦、环境优美、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演绎成世人眼里的深山传奇。该村2013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,2017年3月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2021年8月成为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,2023年2月,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。
特色民居吊脚楼、楠木林、摆手舞已经成为舍米湖远近闻名的三张名片,吸引着外地大学生、研究生、专家学者、游客等到这里研学、考察、观光休闲。村里安装的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显示:今年上半年,到舍米湖的游客近3万人。
彭南清介绍,今年已经有武汉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南华大学、湖北大学等7所高校的师生到舍米湖考察、研学。7月初,来自全国的160多位文艺名家到舍米湖采风、创作。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总编辑杨如风说:“这是一次奇妙无比的邂逅,今后无论身在何处,舍米湖都深深印在心里。”
舍米糊村的金丝楠木林。(全媒体记者记者张正宇 摄)
离村委会不远处的一栋新吊脚楼正在装板壁,天气渐热,吊脚楼主人彭成立一边忙着给工人倒水,一边和记者对聊。
“为什么现在你们修房子还是要修木房子?”
“我们村里都是吊脚楼,按照村里的发展规划,维护好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,我们修新房还是修吊脚楼。”
“修吊脚楼有什么好处?”“
吊脚楼住着舒服,修成民宿还能享受民宗部门的补贴,另外吊脚楼形成规模更能吸引山外的游客。”
为打造特色民居,来凤县民宗局筹集资金320万元,对舍米湖村吊脚楼进行维修,新修进寨石板路和防火通道等。全村吊脚楼户连户、屋挨屋,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,上层通风干燥防潮,是人的居室;下层则是堆放杂物饲养牲口之所。100多栋吊脚楼依山而建,成为全州不多见的成片连栋的特色民居。
为了引导和支持村民建设民宿,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,今年该县民宗部门已对5家农家乐、民宿升级改造奖补127000元,鼓励村民积极改善条件,为游客创造良好的食宿、休闲环境。村民彭成兵经营的摆手客栈,贡米、土鸡、腊肉成为他的招牌美食,上半年接待游客近1000人,收入5万多元。
来凤县民宗局还另筹资200多万元,支持舍米湖村打造500多亩贡米梯田文化。望着一湾湾层层叠叠的稻田,稻浪起伏,绿意盈盈。来凤县文旅局驻村工作队队长谢永洲脸上笑意盈盈地告诉记者:“贡米软糯清香,口感好、营养好、价值高,市场紧俏,成为游客到此必吃、必买的旅游商品。”
保护好特色民居之外,舍米湖村也在努力保护中国最大的野生金丝楠木群落,现存面积300多亩,其中成年的楠木树有6000多株,其中胸径100厘米以上的有100多棵。
相传明嘉靖年间,因修建宫殿,明廷派官员徐珊赴卯洞(百福司镇)一带督促采伐皇木(金丝楠木)。在卯洞的两年多时间里,他创作了有关恩施风土人情的人文专著《卯洞集》,其中就详细记录了百福司一带丰富的楠木资源。
陈代全一家对楠木树有着特别的偏爱,虽然其经济价值非常可观,但他的爷爷陈志远认为:“不能把树砍了,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大的好处。”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,陈志远就开始义务守护这片金丝楠木林,开启祖孙三代护林的佳话。
金丝楠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,护林工作特别重要,主要是防火防盗杀虫育苗等。陈代全年轻时曾和父亲陈立富商量,砍一棵楠木树做家具,被作为老党员的父亲一口回绝:“这么好的风景,有益子孙后代啊!”慢慢地他也理解了长辈们的意愿,自觉成为楠木守护者。
在陈氏三代人的守护下,如今,金丝楠木郁郁葱葱,直耸云霄,成为一道风景。每年都有大量游人来这里打卡,一睹“木中黄金”的风采。
从楠木林下来,走在舍米湖年代感十足的青石板路上,该村摆手舞协会会长彭大丙大步迎面走来,74岁的他穿着黑色的长褂,自带舞者气质,看起来精神矍铄,跳起摆手舞更是激情满满,完全觉得他不像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。
彭大丙拉住记者的手说:“过两天我们村里的摆手舞队又要到利川去演出,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硬还是受欢迎。”
土家摆手舞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,舍米湖作为土家族摆手舞保护、传承的核心区域,承载着重大的文化使命。村里的摆手堂被称为神州第一堂,1988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56年,著名民族文化学者潘光旦到湘鄂川边区调查走访,第一次在舍米湖村见到“一点也没有走样”的原生态摆手舞,为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依据。1957年,舍米湖摆手舞首次在武汉登台表演,摆手舞自此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
彭南清说,舍米湖村,上到九十九,下至刚会走,都会跳摆手舞。村里的彭承金是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,他还被称为“鄂西鼓王”,彭南清自己是摆手舞省级传承人,村里经常性参加摆手舞表演的有50多人,摆手舞队到过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长沙等地,他们还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、法国、波兰、泰国等国家演出,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,每年在外演出能收入60多万元。
为加大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力度,来凤县文旅局每年拨给舍米湖村20万元非遗专项资金,让摆手舞越来越发扬光大。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跳起了摆手舞,摆手舞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潮流,民族文化正在焕发时代光彩。”彭大丙笑着说。
彭南清算了一笔账,村里500多亩贡米、1200亩山茶油、400亩小水果、200亩雪茄烟,再加上民宿收入、摆手舞表演收入、外出务工收入,村民们年人均收入在15300元以上。乡亲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,齐心协力,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,幸福而又美丽的舍米湖已经如旭日升空,在阳光下闪耀着团结进步的光芒。